• 首页 > 财经>正文
  • 嵊州市消保委 周美娜:关于“茶为国饮,健康消费”的浅想

  • 责任编辑: 2011-01-23 22:16:05
  •   以茶为饮,常见之于国民工作生活中,可谓国饮。本人所居之嵊州,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之乡,如何借得“茶为国饮”之议题,提升嵊州茶叶的品质和影响,是我们品茗谈茶之余更需深思的话题。在调研走访茶企,掂量思考茶义,与人探讨茶事之暇,本人谈点粗见薄识。

      一、茶香淡淡意深深

      曾任浙江省政协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的王家扬于1995年提出“茶为国饮”的建议;2004年全国“两会”期间,浙江省原省委副书记、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刘枫提出了“茶为国饮”的提案,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当前,关于“茶为国饮”的倡议正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提倡“茶为国饮”,弘扬中华茶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 倡导“茶为国饮”其意义深远悠长。

      (一)在茶香中传承文化

      茶的发现和利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物质文明和人类进步作出的一大贡献。《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见,我国茶叶的历史可追溯到神农时代。绵绵数千年,中华大地演绎出了众多的名人茶事,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茶文化遗产。茶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赋予了人们“节俭、淡泊、朴素、廉洁”等人格思想。长期来,在茶的饮用过程中,通过文化人的加工和提炼,留下了众多与茶相关的文学艺术,积存了厚实的茶文化,充满了色彩瑰丽的茶香传说和故事几乎渗入到了传统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茶文化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文化热正在祖国各地蓬勃兴起,人们在享受饮茶品茗的乐趣时,也不断赋予茶文化更丰富的内涵。倡导“茶为国饮”,就更利于发展茶文化,弘扬传统文化。

      (二)在茶香中推进产业

      我国是世界产茶大国,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据有关资料表明,全国共有19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台湾省)产茶,2009年全国茶园面积2799万亩,占全世界茶园总面积的60%左右;茶叶产量134万吨,占全世界茶叶总产量的34%。全国有8000万人从事与茶相关的产业,茶叶生产、加工和流通等茶叶企业约67000家左右。在我们嵊州,茶叶一直是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市现有茶园面积17.84万亩,年产茶叶2.5万吨;外拓茶叶基地30万亩,年加工出口珠茶6万多吨,每年创汇8000多万美元,有初制加工企业1000多家,精制加工企业138家,拥有“华发”、“金茂”等国家、省、绍兴市级农业骨干龙头企业16家。目前,嵊州市已形成从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到茶机制造等门类齐全的茶叶生产体系。倡导“茶为国饮”,必将推进我市乃至全国茶叶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三)在茶香中增益健康

      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是21世纪世界饮料之王。茶对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具有特殊功效,据国内知名专家研究表明,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如钙、镁、锌、核糖酸等,对男女老少都有益。饮茶有抗衰老、抗辐射、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同时,茶能增加营养,提高人体免疫力,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茶的这种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作用,已为数千年的生活实践和现代医学所证明。这样一件有益身心健康的大好事,当然该向国人大力推荐和倡导。提倡“茶为国饮”,有利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

      (四)在茶香中交流友谊

      在历史上,茶文化曾是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千百年来,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西欧、北美、中东、非洲等世界各地生根开花,并与当地民俗民风、文学艺术、宗教等传统文化结为一体。以嵊州为例,早在19世纪,嵊州珠茶就经由东印度公司的海上丝绸之路到达非洲。近年来,嵊州茶叶推行外拓基地、外扩市场的“走出去”战略,几家龙头企业开始在国际市场中尝试品牌经营。目前“华发”、“大鹏”等企业已经在摩洛哥、马里、法国等地设立了办事处和境外公司,以自己的品牌直销市场。提倡“茶为国饮”,无疑将为加强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架起新的桥梁,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进一步促进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茶香淡淡忧深深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中国,茶叶的生产和收益直接影响到全国1000多个产茶县(市)的财政收入以及8000多万农户的经济来源,关系到近亿与茶有关的人就业,关系到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关系到城乡社会经济的稳定。但从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看,我国的茶叶产业在生产、加工、环保、科研、品牌、深度开发、营销、出口、消费、发展等各个环节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传统的运作模式已难与当前市场需求相协调,“茶为国饮”还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加工之囿

      目前我国有大约7万家茶叶企业,仅嵊州市就有1000多家。但多数企业茶叶种植不够规模,茶叶生产不够规范,生产规模小,加工简单,缺乏科技含量,产品档次低,存在灰分、农残、含铅超标等产品质量问题。严重阻碍了嵊州及全国茶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茶业全球化、产业化进程。

      (二)营销之困

      目前我国茶叶市场不够发达,例如笔者所在的嵊州市,虽说茶叶产量占全国第一,但尚未建成上规模、上档次的茶叶市场。从嵊州茶叶流通、销售方式看,多数采用传统而原始的交易、管理方式,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同乡和批发商销售,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经营粗放。同时,面临碳酸饮料的严重冲击,也缺乏叫得响的品牌。市场营销、市场开发研究工作严重滞后。

      (三)拓展之难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茶叶科研和技术推广较为薄弱,在新产品开发和深加工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距。在专业人才方面,急需既精通中国茶文化,又具有国际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茶叶品质的研发方面,急需加强茶叶品种的选育及其应用、生物农药和生物有机肥料研制开发,急需加工工艺革新改进、茶叶提取物以及茶叶使用范围拓展等。

      (四)壁垒之坚

      我国茶叶生产、出口经营主体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国际贸易法规、法则、维权等方面的知识,茶叶出口经营及管理体制滞后、不完善。随着茶叶出口竞争的加剧,进口国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加快了欧盟、日本等进口国对中国茶叶的“设限”速度。茶叶所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越来越严格,已逐渐成为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的最大困境和挑战。

      三、茶香淡淡思深深

      面对诸多的挑战,如何寻求转型与突破,让古老而充满魅力的中国茶叶焕发更强的生命力,使之真正成为举国之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倡导“茶为国饮,健康消费”是一项系统性、务实性的工作,需要多方面参与、多元化并行、多角度切入、多层次推进,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扎扎实实地把各项具体工作做好,使中国茶饮在推进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独特作用。

      (一)深化谋划,加强茶叶产业的助推和扶持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支持和政策引导。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加强对茶叶发展产业政策、方针的指导和调控。完善规划体系,为茶叶产业的顺利发展提供科学保障。加大对茶叶产业的宏观管理,切实解决茶叶产供销、贸工农、产学研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加大对茶叶产业的微观指导,为茶叶科研、病虫害控制、生产技术培训、产品检疫、检测、市场促销、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服务。加强行业管理,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加快资源整合,加强对茶叶产业化中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走“强强联合”之路,发挥规模优势,培育核心企业,推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茶叶企业和企业群体逐步形成,加强对茶叶市场体系建设,规范茶叶流通市场秩序等等,有效推动茶叶产品质量的提升和茶叶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孵化产业,加强茶业发展的研发和创新

      中国茶企想要抢占世界话语权,重点在于练好内功。当前,茶叶生产与消费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强调个性、新潮、品味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茶面条、茶瓜子、茶毛巾、茶袜子等以保健、品位为主要追求目标的茶叶研发、消费正在逐步升温,茶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也在增强。因此,茶业发展应与时俱进,进一步整合行业研发力量,加大科技发展与技术创新力度,充分运用科技资源,发挥人才优势,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加快茶叶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茶农科学种茶水平,进一步加强对茶叶产品、茶叶机械、茶叶包装、茶叶保健、茶叶食品、茶叶市场、茶叶旅游、茶叶文化、茶叶销售、茶叶消费等综合性开发的研发创新力度。要鼓励和扶持茶叶企业设立茶叶科研机构,解决制约企业自身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组建高标准茶叶深加工企业,使其成为科技型、高效型、创汇型的产业龙头。要积极开拓新市场,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茶叶品质来提升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注重国内传统茶叶科技的同时,及时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现代茶叶科技。

      (三)活化消费,加强茶饮消费的引导和营销

      茶叶在中国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遗憾的是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没有被充分挖掘,其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茶叶的认识不足,对茶叶保健作用知之甚少。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出击,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加强对国民进行茶饮消费引导和推广,把“茶为国饮,健康消费”的理念深入到广大消费者的心中,让消费者都明白喝茶的好处,引导消费者健康消费,培养绿色、健康的消费习惯,把健康带给每一个人,在全社会大力营造人人爱茶、人人饮茶的浓厚氛围,使茶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特别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科学研究证明,青少年尤其是儿童喝茶,可以补充维生素和钾、锌等矿物质营养成分,儿童适量饮茶可加强胃肠蠕动,帮助消化,特别是茶叶中含氟量较高,可以防止龋齿。为此,专家建议,普及茶知识应从儿童培养饮茶习惯抓起。

      (四)转化资源,加强茶茗文化的提炼和弘扬

      通过茶楼文化、茶艺展示、茶文、茶歌、茶诗、茶会、茶礼、茶道等文化元素的整合,开展各种茶事活动,大力弘扬茶文化,开发、利用茶文化资源,将其打造成兼具艺术性、文化性和生活性的新经济,促进茶文化与农业、工业、旅游业以及相关服务业等的互动发展,以茶文化提升茶经济。要有效地把茶产品与观光、休闲、美食、节会等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功能,充分发挥规模效益、集聚效益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形象塑造的综合效益,加强宣传,扩大影响。通过消费者对茶品品尝、观光、购物、娱乐、茶知识教育等动静结合的综合体验,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深度体验,提高茶文化的公众参与性,提高消费者对茶叶的欣赏鉴别能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茶文化、茶消费活动,在现有茶资源的基础上激活茶业特色经济。

      (五)强化指导,加强茶类品牌的提升和宣传

      一个名牌的形成,可以带动和支撑一批以名牌为龙头的系列产业的成长与发展,进而推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名茶很多,但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名牌却严重稀缺。“有名茶,无名牌”,这就是中国茶叶品牌的现状。增强茶叶品牌意识,实施茶叶名牌战略,加大茶叶资源整合力度,尽快改变茶叶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无名牌的现状,使名茶向名牌转化。以打造品牌为目标,通过诚信经营和特色定位,全面提高茶叶品位和质量,以吸引更多茶叶消费者,增加茶叶商品的销售,不断提升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六)优化管理,加强茶市经济的培植和扩张

      消费者行为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变异性决定了市场的复杂性。要从茶叶消费者和茶叶消费群体的分类等结构性分析入手,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消费区域、消费习惯、消费需求、消费心理等更多的市场信息,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规律,通过营销模式的创新,引导消费、启动需求,寻求突破及创新的发展空间,加大市场拓展力度,积极培育和开拓市场,提高中国的市场占有率。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进一步严苛给茶叶企业带来严重挑战,我们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建立和完善各类茶叶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加快茶叶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逐步完善茶叶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加强与国外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以及国际组织在质量标准、技术规范、认证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及时与国际通行的标准接轨,增强茶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力地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另外,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市场建设,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方式宣传中国茶叶文化,通过网络或邮购销售茶叶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茶叶的便利需求。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论商会的十大关系
  • 一个不怎么管理公司的老板如何把生意做到10亿
  • 直播间“翻车”:新产品梦想通过直播引爆难比登天
  • 把价值10亿美元的未来独角兽搞垮:速度,真的很重
  • 二次创业者复盘最失败的项目:我犯的最大错误是认
  • 如何营造社区高品质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 很多VC其实不懂商业的本质 提的建议都是歪门邪道
  • 李东生历经“生死轮回”:顺势者昌,革新者强,唯
  • 主编推荐 ...
  • “保险服务乡村振兴论坛”在京举办

  • 持续打造健康家电,云米科技如何突出重围?

  • 开创历史新高 iQOO 8系列多平台全价位段销量和销售额双冠军...

  • 最新人物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 本站隶属于中國防偽碼查詢中心有限公司 注册编号∶ 1766923 China anti-counterfeiting code inquiry Centre Limited 网站备案:京ICP备13034703号-1

      · CopyRight 2008-2017,Powered By http://www.95365.org Inc.All Rights Resered QQ:824336698 邮箱:fangweima@163.com 电话:4001153315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北京网络公安 国际联网备案 北京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 本网除注明来源中国365防伪网的文章外,其他均为来源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C)版权所有 中国防伪码查询中心     京ICP备09014703号